紫砂艺术家陈友林手中的梅桩壶

导读:陈友林,出生于陶都宜兴市丁蜀镇的陶瓷世家,清康熙年间紫砂大家陈鸣远之传人,1983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学习制壶,得到顾绍培、蒋蓉等大师的悉心教导及指点,2002年进入中国工...

陈友林,出生于陶都宜兴市丁蜀镇的陶瓷世家,清康熙年间紫砂大家陈鸣远之传人,1983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学习制壶,得到顾绍培、蒋蓉等大师的悉心教导及指点,2002年进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设计进修班深造。陈友林对紫砂有着极高的悟性和天赋,在研究传统紫砂的造型和制作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不仅对传统紫砂的鉴赏有其独到的见解,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博采众长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,具有很高的造诣。他的作品风格古朴中见俊秀,形神兼备、内涵丰富,所作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陶瓷展评并获奖。

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长廊里,梅花一直是各方文人骚客及艺术家们所追崇的事物,它所蕴藉的坚韧、高洁和谦虚精神被世人敬重。陈老师对于梅花也是喜爱有加,创作出很多关于梅花的作品。梅桩壶是紫砂花器的经典名品,陈老师以一段梅花树桩为造型,以陈氏家族的手法,通过运用各种雕塑技法,展现梅桩老干遒劲斑驳的肌理,梅枝傲骨,梅花凌寒绽放的不屈与高洁,使梅花之铁骨冰姿引起观者共鸣,感悟生命的气魄。

陈老师的梅桩壶堆花手法,以梅桩、树皮及缠枝塑造成型,成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。梅花傲雪凌霜,自古就象征着不趋荣利,坚强,高雅,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,在民间也是传春报喜的象征。古诗词中“梅花”的意象颇受诗人词人的青睐,吟梅诗词甚多:“香中别有韵,清极不知寒”,“香非在蕊,香非在萼,骨中香彻”,“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”……

梅枝弯成的把和壶钮,疏疏的几朵梅花没有夸张雕琢纹路树结,梅桩壶反而有股素洁雅致的风韵。梅桩壶制壶工艺繁琐,耗时长,一把成功的梅桩壶对紫砂匠人的制壶技艺要求也较高。首先,梅桩桩头是难点之一,梅的姿态与嘴,把的整体搭配,要浑然天成,整体走势要利落、一气呵成,一把好的梅桩壶才能有精气神。其次,梅桩的不规则卡盖也是工艺的难点之一,报废率很高,因为一定要开盖做盖,这对匠人的要求非常高,对契合度和尺寸了然于心,才能保证密封性,差之毫厘,一损俱损。因此,陈老师在日常的创作中,一直对于雕刻工艺要求严格,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分析,甚至废寝忘食,将个人的精神融入到梅桩壶的创作中,才得以创造出大量的艺术珍品。

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,任何成功都是需要不断的积累,需要长年累月的沉淀。陈友林通过经年的积累,才得以顺畅生动地表达梅桩的肌理,陈老师将梅花的美好品质包裹在茶器中,在梅桩壶上和谐共存。作为后人,更应当在领略大师风采的同时,可以从中汲取道义,做一个像梅花一样品格高尚的人。

近年来,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和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,紫砂壶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。然而,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市场的浮躁气息,非遗紫砂壶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。政府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,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和传承紫砂壶技艺。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,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既保持紫砂壶的传统韵味,又注入新的创意元素,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我们能让这一千年底蕴的文化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,为后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。

紫砂壶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,其深厚的历史底蕴、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为非遗紫砂壶的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,让这一瑰宝永放光芒!

国际品牌资讯-,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-mail:1308654573@qq.com,我们将立即处理。

关键词:
分享:
上一篇:“2024·江苏十佳优秀青年美术家作品展(综合)”在省现代美术馆开幕 下一篇:弘扬“嘉庚精神”宁德侨界书画展在桭兴堂美术馆隆重开幕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