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说雍正甩他几条街?其实乾隆的审美也高级,来看这份《乾隆色卡》
世人总爱将雍正与乾隆父子俩的审美作比。前者被誉为"清雅隽永"的风格,后者却被贴上"农家乐"的标签。但当我们翻开《乾隆色卡》,33种流淌着东方神韵的传统色彩中,竟有三分之一以红花为媒。这种曾被宫斗剧妖魔化的植物,却在乾隆朝绽放出最瑰丽的文化密码——这不仅是一份色彩图谱,更是一场颠覆认知的审美正名。
一、红染千秋:一株植物的丝路史诗
在叙利亚的沙漠深处,考古学家从4500年前的土层中拾起一粒暗红花籽。这颗沉睡的种子,正是人类最早驯化红花的铁证。当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裹尸布上绽放出红蓝交织的纹样时,红花已悄然编织起横跨欧亚的文明纽带。
(图为红花植物的自然景观)
河西走廊的驼铃声中,红花完成了它的东方之旅。张骞凿空西域带回的不仅是汗血宝马,更有这抹跃动的红。唐代诗人李中笔下的"红花颜色掩千花",道出了这种异域植物在中原的惊艳亮相。在长安西市胡商的锦缎上,在敦煌壁画飞天的裙裾间,红花将丝路染成流动的霞光。
(图为红花染材)
日本正仓院珍藏的唐代"赤地宝相花纹锦"至今艳若朝霞,这正是遣唐使带回的红花染色技艺。当红花跨越东海,它已不再是单纯的染料,而是成为文明对话的活化石。从地中海到东海之滨,这抹红书写着比丝绸更斑斓的文化史诗。
二、绛雪秘技:古法染色的化学诗篇
北魏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记载的"杀花法",实则是古人破解植物DNA的密码本。"以酸粟淘之,布袋绞汁"的工序,暗合现代化学的酸碱萃取原理。那些在晨露中采摘的红花,经过石臼的千锤百炼,在匠人手中完成从植物到颜料的华丽转身。
(图为用红花复原的丝绸样品)
明代宋应星笔下的"造红花饼法",让染色技艺迈入工业化前夜。将红花汁浓缩成可保存的色饼,这项创新不亚于现代颜料管的发明。在苏州织造府的染坊里,匠人们用这种"固态颜料"调配出七十二道色阶,让丝绸在光影中流淌出深浅不一的红。
(图为用于复原的染草“红花饼”)
《红楼梦》中史湘云的"水红妆缎",正是这种工艺的绝妙注脚。当曹雪芹写下"凭栏人向东风泣,茜裙偷傍桃花立"时,他笔下的茜色罗裙,或许正浸染着红花的精魂。这种跨越时空的色彩对话,让文学与工艺在色谱上交相辉映。
三、色彩密码:乾隆色谱的当代觉醒
说到这乾隆色谱,缘于一次偶遇。2005年,还在东华大学读博的王业宏(现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)在导师赵丰(现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,原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)的支持下,前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检索清代宫廷服饰文献,意外发现乾隆年间内务府织染局染作销算档案。这份档案详细记录了每种颜色的染料、媒染剂和燃料的消耗,为复原乾隆时期的色彩提供了宝贵的线索。
(图为染色过程)
以此为基础,2012年底,为了更加简明且形象地描述这批珍贵档案中的系列颜色,赵丰提出了“乾隆色谱”概念并组建了相应的复原小组(王业宏、刘剑、金鉴梅等参与),通过与国内外众多染色专家合作,在2014年初步对清代乾隆时期宫廷服饰色彩进行了复原。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实践,终于成功复原了“乾隆色谱”。
为持续推动色彩研究的深化与创新,自2024年起,在茅台的支持下,国内有关机构、学者共同参与“东方传统色彩计划”,搭建深入挖掘传统色彩文化精髓的研究性平台。该项目携手“乾隆色谱”研究团队,运用数字化技术精心打造了《乾隆色卡》。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与历史文献的深入考据,推出了《乾隆色卡》。
研究人员复原的33种"乾隆色",实则是解码东方美学的基因库。当"米色"被定义为皇室专享,"桃红"成为后妃常服底色,色彩已然成为权力美学的视觉修辞。这些被严格规训的色号,构建起紫禁城最隐秘的等级密码。
设计师提取色彩融入时装,让故宫红墙的暮色流淌在巴黎秀场。这种古今对话,恰似红花从中亚到中原的再次旅程。
(图为复原的“水红”色样本)
当"乾隆色卡"走进现代生活,它不再是故纸堆里的标本。从手机壳的藕荷紫到建筑立面的青莲灰,传统色彩正以量子跃迁的方式重生。这让我们恍然:所谓"农家乐审美",或许只是因为我们尚未读懂那份色谱中蕴藏的文明基因。
(图为中国丝绸博物馆藏龙袍)
凝视《乾隆色卡》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色彩的复现,更是一个王朝的美学觉醒。当33种颜色在数字时代重新呼吸,乾隆朝那被误解的"艳俗",终于显露出超前于时代的色彩哲学。
(图为电视剧《红楼梦》史湘云服饰,剧照)
这份色卡恰似一扇任意门,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,见证东方审美如何在红花的晕染中,完成从技艺到艺术的惊人一跃。
国际品牌资讯-,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-mail:1308654573@qq.com,我们将立即处理。